心電圖
簡稱ECG/EKG,是紀錄並描繪每次心跳時心肌細胞在皮膚表面引起的電學改變,作為評估心臟活動建科狀況的依據。心臟自發性的電訊號開始於右心房上壁的竇房結,當竇房結開始去極化時,電訊號會依序從左右心房、左右心室,最後傳至心室間的房室節。心電圖所記錄的並非單一心室或心房細胞的電位變化,而是心臟整體的電位變化!
Atrial Excitation(心房興奮) | 開始 | SA node產生動作電位,心電圖開始有波形產生 |
結束 | 電位傳至AV node,產生P波,代表心房產生去極化 | |
Ventricular Excitation(心室興奮) | 開始 | 心室開始去極化,產生Q波(往下) |
結束 | 心室完成去極化,除了心是興奮初期所產生的Q波,再進一步產生R、S波 | |
Ventricular relaxat(心室鬆弛) | 心室再極化,產生T波 |
導程
肢體上可放2個以上的電極,他們兩兩組成一對進行測量。每對輸出信號為一組導程。心電圖的種類可用導程數目區分,常見的有3導程、5導程與12導程。12導程是最常見的一種,可同時記錄體表12組導程的電位變化,如表所示:
導程名稱 | 參考電極(-) | 紀錄電極(+) |
---|---|---|
標準肢導 | ||
Lead1 | 右手 | 左手 |
Lead2 | 右手 | 左腳 |
Lead3 | 左手 | 左腳 |
加強肢導 | ||
aVR | 左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| 右手 |
aVL | 右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| 左手 |
aVF | 右手和左手連接的中間點 | 左腳 |
胸前(胸}導程 | ||
V1 | 胸骨右方第四肋間隙 | |
V2 | 胸骨左方第四肋間隙 | |
V3 | V2與V4連線的中點 | |
V4 | 第五肋間隙與左鎖骨中線的交點處 | |
V5 | 與V4水平,但位於左腋前線上 | |
V6 | 與V4和5水平,位於左腋中線上 |
V1 ~ V6位置圖
操作事項
心電圖是以10個貼片紀錄12個電極位變化,操作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:
- V1、V2切勿貼到胸骨上
- 胸前貼片放置順序:V1–>V2–>V4–>V3–>V6–>V5( 3在24之間;5在46之間 )
- 雙手貼手腕內側; 雙腳貼腳踝上方的內側( 右腳為接地線 )
- 三角形各邊中點代表中央點,是虛擬電位。
紀錄與判讀
interval | 時間間距 | 此時心肌電位變化 |
---|---|---|
PR interval (P開始 ~ Q開始) |
0.12 ~ 0.2秒,約3~5格 | 心房去極化至AV node,用來評估心房至心室間傳導速度 |
QRS duration (Q波開始 ~ S波結束) |
0.06~0.1秒(小於0.1),約1.5 ~ 2.5格 | 心室去極化時間,也有心房再極化現象,但因波形因此不易察覺。 |
J Point | N/A | J點是QRS波群結束和ST段的開始的位置 |
ST interval (S波結束 ~ T波開始) |
0.32秒,小於1格 | 心室早期的再極化 |
QT interval (Q波開始 ~ T波結束) |
小於0.43秒,約10格 | 心室去極化+心室再極化所花的時間 |